新闻动态

四月防病提示_病毒_儿童_消毒

文章出处:未知 人气:188 发表时间:2025-04-16 09:14

暖春四月,万象更新,正是出门“踏青”“春游”的好时节。但随着气温回暖,雨水增多,早晚温差大,给病原微 生物和媒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温床。全南县疾控中心在此温馨提示您:本月需注意预防手足口病、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、蜱传疾病、布病、野生蘑菇中毒等疾病。

01

一、手足口病

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,多发生于5岁及以下儿童。每年的4—7月为手足口病的流行季节,容易在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场所出现聚集性疫情。患儿以发热,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。根据我县手足口病监测数据,近期我县手足口病呈上升趋势,且已有幼托机构出现聚集性疫情。

展开剩余85%

健康提示

1. EV71型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主要病原。接种EV71疫苗可以预防由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,推荐6月龄~5岁的儿童尽早接种。(注:EV71疫苗不能预防其它病原体引发的手足口病)

2. 注意手卫生,特别是在触摸口鼻前、饭前、便后或者外出回家后、接触疱疹/呼吸道分泌物后、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,应用流动的清水+洗手液或肥皂洗手,指导儿童掌握“七步洗手法”。

3. 注意室内外的环境卫生。勤换、勤洗、勤晒衣服和被褥;每天定时开窗通风,保持室内空气清新;定期清洁家居环境,特别是对孩子的奶瓶、奶嘴及孩子常用的餐具、衣物、玩具等物品进行清洁消毒,并对家里地面、桌面、门把手、床围栏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、消毒。

4. 家长应注意观察儿童身体状况,如发现儿童发热、手、足、口、臀部等部位出现疱疹应及时就医。手足口病流行期间,应尽量避免带幼儿到人群聚集、空气流通差的场所,特别是避免与有发热、出疹的儿童接触。

5. 托幼机构、学校应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,做好室内通风消毒工作。如果发现病例异常增多时,要立即报告当地疾控部门和教育部门。

02

二、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

当前,诺如病毒仍然活跃,是引起急性胃肠炎主要病原体,诺如病毒具有发病急、传播速度快、涉及范围广等特点,极易通过粪口途径或间接接触被呕吐物、排泄物污染的环境及气溶胶传播,也可经食物和水传播,潜伏期多在12—48小时。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呕吐、腹泻,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,儿童患者以呕吐为主,成人患者腹泻居多。常引起托幼机构、学校等集体单位暴发。

健康提示

1.注意手卫生,勤洗手。良好的手卫生习惯是预防和控制病毒传播非常有效的措施。

2.注意饮食饮水卫生,喝开水、吃熟食,生吃瓜果要洗净,不吃生的或半生的食物,尤其不要生食贝类等海、水产品。

3.感染诺如病毒后需要居家隔离,不外出,尽量不与其他健康家人近距离接触,尤其不去做饭、照顾老人和婴幼儿。被患者呕吐物、粪便等污染的物体表面、生活用品、食品加工工具、生活饮用水等需进行消毒。

4.学校等集体单位应加强食品及饮用水安全管理,做好晨午检及校园环境卫生,发生诺如病毒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,应及时上报当地卫生和教育部门,并规范处理患者的粪便和呕吐物。

5.食品类从业人员要定期体检,持健康证上岗,如出现腹泻、呕吐等胃肠不适者应暂时脱离岗位。

03

三、蜱传疾病

蜱是媒介生物,常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(病毒、细菌、寄生虫)使人、动物患病,一般蜱叮咬后可引起过敏、溃疡或发炎等症状,多较轻微。有时也可引起严重疾病,部分疾病,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、莱姆病等。

健康提示

1.做好个人防护措施。户外劳动或旅游时,应当尽量避免在草地、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。如果需要去树林或草丛游玩,尽量穿浅色长衣长裤,方便发现蜱虫。扎紧裤腿,不要穿凉鞋拖鞋露趾鞋,裸露的皮肤涂抹含避蚊胺(DEET,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)的驱避剂或花露水。

2.蜱暴露后规范处理。从野外劳作或旅游回家后,应仔细检查身体,尤其是腋窝、腹股沟、头皮、颈部、腰部及脚踝下方等皮肤褶皱、薄弱部位是否有黑痣样的赘生物。一旦发现有蜱虫叮咬皮肤,不要生拉硬拽,应尽快找专业医疗机构取出,做好消毒和自我健康监测。

3.保持环境卫生,防蜱灭蜱。保持居家环境卫生,及时清理庭院内外的杂草、垃圾,打扫禽畜圈舍,避免蜱滋生。家畜、家禽等采用圈养,减少野外放牧,若发现家中宠物、牲畜有蜱寄生时可以用灭蜱的药剂进行喷洒涂抹。

4.陪护人员增强防护意识。参与护理病人的亲属等陪护人员要戴口罩、戴手套,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等体液;若不慎接触应及时清洗消毒。

04

四、布鲁氏菌病

布鲁氏菌病(简称布病)又称懒汉病,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,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发热、多汗、乏力、关节疼痛、肝脾及淋巴结肿大。患布病的家畜是人类感染布病的主要传染源。

健康提示

1.注意饮食卫生。不喝生奶,不吃不熟的肉及内脏,不食用来源不明的奶制品和牛羊肉制品。饭店、家庭用的菜刀、菜案,要生熟分开。

2.日常定期消毒。定期对圈舍、挤奶厅、产羔室及周围环境进行清理和消毒。当出现牲畜流产时,要避免直接接触流产物和死胎,应立即对其进行彻底消毒处理。

3.加强个人防护。从事牛羊饲养、收购、屠宰、皮毛乳肉加工、兽医等行业的人员,在工作过程中要穿着防护服装,佩戴口罩和橡胶手套,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医治。

05

五、野生蘑菇中毒

四月,气温适宜,雨水丰富,往往雨水过后,公园、山区、树林、绿地常常会“冒出”各种各样的野生蘑菇,一些有毒蘑菇也混迹其中。由于野生蘑菇的大小、形状、颜色、花纹千变万化,普通人很难分辨哪些是有毒的蘑菇,有些蘑菇就算是专家也要借助专业的仪器设备才可以鉴别,一旦误食可引起中毒。而有的毒蘑菇外观与无毒蘑菇非常相似,采摘时混杂在一起,食用后也会引起中毒。

健康提示

预防毒蘑菇中毒最有效的措施:不采摘、不购买、不食用野生蘑菇!

1.广大县民朋友们做到“三不”

不采摘!踏春郊游期间,广大市民朋友们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山林、路边的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。

不购买!勿在路边摊贩购买蘑菇,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,也不能放松警惕,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,不要偏听偏信,轻易买来食用。

不食用!为避免食物中毒,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。集体聚餐、餐饮服务、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,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。

2.食品生产经营者做到“三不”

食品生产经营者在采集采购、生产加工、经营销售等环节,应做到不采集、不加工、不经营不认识的蘑菇,要确保在加工、经营的蘑菇中,没有混入有毒蘑菇。否则,要承担相应的经济与法律责任。

来源:赣州疾控微信

发布于:北京市
下一篇:没有了 上一篇:没有了

返回顶部